当时申请的时候,GPA还不到3.3,哪怕是美本,也是计算机科学对口专业
申请卡梅的计算机跟纽大的Tandon,说真的,想想就好了
但是我是真的没想到,居然就录取了卡梅跟纽大
MIT的Mark教授推荐信含金量是真的挺高的
像是卡梅跟纽大我就都用到了导师推荐信。
G同学,是个说话温温柔柔,但是有点内向的小姑娘。
选择计算机专业,选择未来读博,选择人工智能方向...似乎都跟这个软萌小姑娘的形象形成了“反差萌”。
想知道她为什么会选择AI方向?在集思学院的项目体验如何?又对申请以及科研有怎么样的建议?
快来了解一下吧!
Q1:为什么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专业呢?
A1:其实我本科录取的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生物,当然也是受到家里的一部分影响。小时候看到很多人生病,会非常痛苦,所以小孩子嘛,就想要未来用专业的知识跟技能帮助到这些人,让大家少点痛苦。但是其实心里还是对计算机专业很有兴趣的;没选择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心理原因,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适合,就发憷。上大学以后还是没能忍住好奇,就去选修了计算机的课程。当时心里想,本来前两年也不确定专业嘛,反正就是试试,不行就不换了。抱着“试试就试试”的心态上完了计算机的课程,然后就“真香”了:大二就最终定下来学Computer Science了。但是小时候那种想要帮助到病人的想法,也没消失;所以卡梅录取的这个计算机生物专业,就是我最想要去的项目--这个项目结合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等,能研究生物体跟人工智能结合的部分,就是脑机接口这些内容。未来我是有计划去读博做研究的,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个方向;研究生阶段,还是会主攻提升一下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跟技巧,现在感觉还是有点不足。
Q2:科研分享一下关于科研项目的想法跟感受吗?
A2:在做Mark教授的项目之前,其实也做过另外一个项目,但是我自己是不太满意的。这个不太满意也算是有比较客观的原因吧。第一个就是当时才大二下学期,专业课没怎么开始,选了机器学习的内容。但是我当时完全没概念,就感觉机器学习太抽象了,理解不来。还有就是,当时完全不知道有一些相应的资源,能够帮助我更好去学习。再加上当时final嘛,着急回国。总之各种原因叠加起来,就对上一段科研不那么满意。当然课程的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后来在我有了一定基础、也接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以后,再去回看当时项目里导师讲的内容,就发现还是很干货的。但是好处是,这段经历让我的心态上有了很好的转变。我自己试了水以后,之后再遇到这种比较难的内容,我就不会那么慌了,觉得还是有办法能够克服的。MIT的Mark教授,是关于机器学习跟人工智能的内容。其实难度跟强度也还是挺大的。学校当然有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但是我当时还没开始学,就直接听MIT教授的内容了。基本上在项目里,Mark教授带着我们把基础的算法啊什么的,都系统地顺了一遍。
A2:每周Mark教授都会留作业,就是根据上一周他讲的内容,去做一个项目,去实现他课上说的那些知识点;每周也要做presentation,去给Mark教授展示,让他看一下成果,也给我们一些反馈跟意见。所以,这种节奏的话,确实还挺难的。我是觉得,可能因为Mark教授本身的水平很高,所以有些内容,我可能还在纠结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他会觉得比较理所当然,有时候会跳过去。不过mentor啊、助教还有我们组员都超给力。TA有一个是卡梅的计算机Ph.D,他会把Mark教授在lecture部分跳过去或者没讲的内容,给我们补充上,也会推荐很多的相关材料让我们去看,包括数学啊,人工智能入门编程这些,就很好考虑到了刚入门学生的痛点,帮我很好补充了基础。课上的小伙伴也真的都特别给力,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后来我在一个做人工智能的小公司实习的时候,也多亏之前Mark教授的这段科研,会对整体的流程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做数据方面的内容也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Q3:有什么经验想要给大家分享的吗?
A3:经验分享的话,那我就说两个方面吧。一个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理工科还是得做一些科研项目的,这不管是对于申请还是以后工作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不过在项目里,一定要充分利用项目提供的各种资源!我现在反思第一段科研不太满意的事情,也是有我当时并不知道有这些相应的工具的原因。所以不管是mentor、助教还是小组的同学,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好好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一定对自己会有收获的。第二个就是,申请的话,做一下跟专业方向相关的科研项目,拿到大牛导师的推荐信,对于申请还是很有帮助的。你想,Mark教授,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殿堂级别的MIT的终身教授,做的方向是目前非常火的人工智能,而且跟我申请的方向贴合度特别好。当然我在项目里的表现也还算不错,拿到的Mark教授推荐信,含金量还是挺高的。还有就是,申请还是得早点准备,也能给自己试水的机会,去摸清楚到底自己喜欢跟适合什么专业方向。最后呢,就祝大家都能拿到理想的offer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