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辨的头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Iris用一个小时的专访给我们做了“亲身示范”
本科双非又怎么样,只要恰到好处的展现自己分数之外的特质,一样可以斩获G5、Top10的offer
不用说,一定是她颇具深度的观点和举一反三的思考打动了那几所名校的招生官
下面,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吧。
Q1:谈一谈自己的院系专业吧
A1:“其实当初填志愿的时候还是挺懵懂的,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可能很多同学一开始都和我一样哈。因为自己本身是学文科的嘛,想着要不就挑选一个就业面更加宽广的专业吧。比如像公共管理系的话就会涉及到政策制定、社会服务、NGO组织、外企管理等等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管是企业界还是体制内,就业宽容度都还蛮好的,再加上父母也都支持,所以就选了这个专业。其实公管系平时的课程除了政治经济学、社会服务保障这些偏理论的主课之外,还会有不少SPSS、Stata相关偏工具性质的实践课程。一个比较有趣的点在于,我们平时所学的东西,往小了讲可以用在一个街道办居委会的工作上;但是往大了说,也可以应用到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上。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能充分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用实践解决问题。
Q2:为什么决定留学以及做科研项目呢?
A2:国关院毕竟还是双非的底子,所以提升自己学历的竞争力肯定是原因之一。但是就个人而言,我其实对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公共关系、公共服务策略的异同挺感兴趣的,所以就会比较想去到国外名校多看看开阔眼界。有个小心思是家里有哥哥已经去了康奈尔这样的名校,我也不能甘心落在人家后面哈哈。一提起科研,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是实验室里的仪器或者器皿,所以很多文科同学就会觉得这事儿和自己没啥关系。但是我不这么觉得~~对我而言,科研应该是学习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本身当然是可以应用到每一门学科上的。对文科专业而言,论证过程当中观点的碰撞往往意味着更开阔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我觉得这才是科研思维的价值所在。或许有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这应该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哈。
Q3: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有趣经历或者体验
A3:“必须要实名点赞Prof. Carolyn的授课风格,张弛有度、深入浅出说的就是这种了~~国际关系本身会涉及到很多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区分和特点这种内容,但是Carolyn教授就用一个披萨分多分少、怎么分的比喻很形象的就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了。这种善用身边事物举例,来解释抽象理论概念的方法和能力真的是特别赞!教授对我们课业的feedback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因为导师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直接指出你的‘错误’,她实际上是在平等的和你交流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帮助你完善和发现新的东西。相当于教授不仅帮学生做了proofreading,还对内容本身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发现国内同学在发言互动方面的不积极,并不全是语言方面的原因。我们潜意识里总会想确保自己给出‘答案’是正确、全面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宁愿闭口不言,但那些美本背景的同学就会不假思索的给出自己的想法。其实他们才是在讨论、在互动,这种research的过程远比某个‘学霸’扔出一个标准答案进而‘杀死比赛’来的有趣。换言之,经过观点碰撞、讨论思考之后得出结论,这个模式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我觉得很多同学意识不到参加科研项目是他们提前适应国外学习模式的一个大好机会。这一点上我算是领先一步了哈哈,我们不仅要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
Q4:感觉科研项目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帮助和收获?
A4:我可能会分三个方面来说这个问题——语言能力、学习方法、自信心。不管是课后反馈,还是课上互动,这些‘实战’的环境真的是帮助我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逼着我改掉‘英文— 中文— 英文’的转换模式,强制进行‘英文— 英文’的输入和输出。说实话,这比我之前使劲刷分雅思来的有用多了。有一次课上的内容涉及到环境方面的问题,说实在话,没听懂。但是后来助教和mentor做了补充、给了汉化的资料,搞懂中文的内容之后再回去看英文的,就顺畅很多嘞。这算是一个以后可以多借鉴的学习方法。自己虽然不算特别内向,但是也从没有主动站C位的体验。但是这次最后的presentation,小小的挑战了一下自己,主动承担了leader的角色,分配任务、协调大家的工作,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各方面都完成的很好,以后再遇到要当团队核心的话,可能会超有底气哈哈。
Q5:关于申请规划有什么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
A5:我个人来说,除了雅思可以早点准备以外,学弟学妹们如果有做科研项目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除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荐信和产出,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平台提供的交流机会以及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才是能长久伴随大家的好处。不管最后有没有留学,这些东西才是最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