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很多学长学姐披荆斩棘最终收获梦校offer的案例。但今天的主人公有点不一样
在项目中他是学生,但他还是一个拥有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师
从决定申请留学到斩获藤校offer,陈老师只有区区半年的时间用来“闪转腾挪”
下面,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Q1:和大部分学员不同,你似乎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
A1:哈哈,论起来我可能比Ray你还大几岁。我本科在华中师大双专业学的教育和英语,毕业之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了。像我现在在深圳这边做英语教育,就是既有传统的纯粹针对升学应试的课程类型,也有那种专注于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培养以及海内外考试竞争性优势打造的课程。决定出去留学,除了想要突破自己职业发展的瓶颈之外,也是想到世界顶尖的名校去探索更多关于外语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大讲特讲汉唐文化,结果从来没去过西安。所以我这个搞英语教育的,要是从来没在一个英语母语的国家深造过,那我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正好当时看的几个项目里,UCLA教授的那个教育学课题将传统教育方法和新兴的科技手段联系到了一起,正是热门的方向,所以就决定选它了。你看像我们在线上通过各种app平台,能和远隔重洋的外国教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这本身就是科技手段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一个表现嘛,还原到外语教育本身,长久以来困扰大家的语言环境的问题,也正在通过很多科技手段得到解决。
Q2:即是学员也是老师,两种身份的交织让你有什么新奇的体验吗?
A2:其实作为现实中的老师,我会下意识的观察项目中的学生。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除了和我类似有工作经验年长一点的,就是美本背景的学生和一直在国内读书的同学了。表面上看,美本的同学对于这种原汁原味的课堂模式非常的适应,国内学生可能就一直需要助教和导师提醒才能参与互动。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在于,国内同学在课堂互动上的不主动,并不全是因为语言能力不够优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了发言之前要确保自己的话没有错,而这么一等往往就会错过表达自己的机会。而美本背景的学生,则会先把想法说出来,即便不那么正确,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课堂讨论的内容。这是我以老师的身份观察到的一个印象颇深的情况,项目过程当中我们是要分小组完成课业的嘛,正好因为我有工作经验也比较年长,所以team leader的身份就责无旁贷啦。虽然我有蛮多team leader的经验,但是以前面对学生,我更多的是以一个boss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在一个project当中。而在这次的项目当中,我不仅要像一个boss一样安排大家的任务并督促他们完成,还需要以一个partner的身份和他们合作共赢。这对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理解学生们所面临的的困难和想法,算得上很有帮助了。
Q3:项目过程当中体验比较好的地方以及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帮助?
A3:Prof Francis是一个特别typical的'美国式'教授,可能国内的同学适应起来还有一点压力。不过对我来说,原汁原味的美式课堂氛围正是‘我所欲也’哈哈。某种程度上,因为高度还原的课堂模式,这个项目本身还相当于一个mini版本的大学预科,这对于没有国外学习经验的同学来说真的是特别有帮助。要特别吹爆咱们的助教Hannah老师,项目过程当中她就给了我超多的帮助,因为Hannah老师本身就是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博士,后来我复购独立的论文课程时,也是她带的我。其实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项目期间,一种科研思维的建立——我更能从一个researcher的角度看待问题了,就像你刚刚提的,基于我自己的这次项目经历,来比较不同教育背景学生课堂表现异同,然后做一篇小论文。我现在的第一反应是,评价这个选题的可行性以及它能对现有的研究提供的补充和参考价值。我会立马尝试构思这个可能的研究,它的abstract、mainbody、conclusion,而不是简单的发散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实际上很难量化的好处才是我觉得能让自己长久受益的部分。正是这一段‘特别痛苦’的论文课程,让我能更从容的面对之后在国外大学课业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Q4:关于申请规划,科研项目有什么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吗?
A4: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确定自己的计划之后的执行力。因为我当时决定去国外留学的时候已经是三四月份了,距离秋天申请季开始满打满算也就只有半年的时间。然后我已经工作了嘛,本身能用在学习上的有效时间就比较少。后来又附加了独立的论文课程,当时已经到七八月份了,你知道对教育行业来说暑期是全年最忙的时间段,当时真的是肝得昏天黑地~~~但是横竖自己选的路,拼了。我个人来说,申请规划当中最好用的要数倒推法。比方说我明确了选校目标专业之后,对他们的录取要求做好详细功课。然后我会针对每一个要求确定自己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最晚期限。具体的进度表需要综合各方面条件才能确定,但其他的东西——冲就完事了,做任何事情,咱们一定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全力以赴。